1. 调整配合比:
- 使用早强型硅酸盐水泥,以加速早期强度的发展。
- 降低水灰比,减少混凝土中的游离水,降低冻结风险。
- 增加水泥用量,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。
- 掺入适量的引气剂和早强外加剂,前者可引入微小气泡以缓解冻胀压力,后者加速硬化过程。
- 选用颗粒坚硬、缝隙少的集料,减少水分迁移和冻融破坏。
2. 蓄热法:
- 对砂、石等原材料预热,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温度高于冰点。
- 浇筑后采用保温材料覆盖,如塑料薄膜、棉被等,延缓混凝土冷却,利用水泥水化放热维持温度。
3. 抗冻外加剂:
- 在混凝土中加入抗冻剂,降低拌合用水的冰点,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能保持液态,持续水化硬化。
4. 外部加热法:
- 利用火炉、蒸汽、电热或红外线等手段,直接或间接对混凝土或其周围环境加热,创造适宜的硬化条件。
5. 保温保湿措施:
- 采用综合蓄热法,即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冻剂,并采取保温措施,确保混凝土在降温至0℃前达到足够抗冻强度。
- 浇筑前后封闭模板,减少热量散失。
- 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,随后加上保温层如棉被或专用保温材料,确保热量不会过快散失。
6. 施工管理:
- 密切监测气温和混凝土温度,根据实测数据调整施工计划。
-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,避免在极端低温或大风条件下作业。
- 加强混凝土养护,延长养护期,确保充分硬化。
7. 质量控制:
- 按照《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》(JGJ104-2011)等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。
- 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定期检测,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受冻临界强度。
综上所述,冬期混凝土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从材料选择、配合比设计、施工工艺、保温措施到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,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。
页:
[1]